GB 29753-2023英文版翻译 道路运输 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 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ChinaAutoRegs|GB 29753-2023英文版翻译《道路运输 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 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Road transportation一Perishable foodstuff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一Safety requirement and test methods of refrigerated vehicle

替代
ChinaAutoRegs|GB 29753-2013英文版翻译 道路运输 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 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Road transportation – Perishable food and biological product of refrigerated van – Security requirement and test methods

前  言

本文件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代替GB 29753-2013《道路运输 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 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与GB
29753-2013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见第 1 章,2013 年版的第 1 章);
——增加了冷藏车、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隔热厢体、多 温冷藏车、冷藏单元的术语和定义(见 3.3、3.4、3.5、3.6、3.7、3.9、3.10);
——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见 4.2);
——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类(见 4.4);
——删除了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要求(见 2013 年版的 5.1.3);
——删除了侧面防护及后下部防护要求(见 2013 年版的 5.1.4);
——删除了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在运输过程中应能识别所运输生物制品的信息的要求(见 2013 年版的 5.1.6);
——修改了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自动报警功能(见 5.1.4,2013 年版的 5.2.4);
——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应与车辆温度控制系统相互独立的要求(见 5.2.1);
——修改了冷藏车运行自检功能要求(见 5.2.2,2013 年版的 5.1.7);
——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测量精度要求(见 5.2.3);
——修改了行驶温度记录仪记录时间间隔要求,增加数据存储要求(见 5.2.4,2013 年版的 5.1.5);
——增加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电源要求(见 5.2.5);
——修改了行驶温度记录仪的温度传感器布置要求(见 5.2.6,2013 年版的 5.2.4);
——修改了车厢机械性能要求,增加了多温冷藏车的机械性能要求(见 5.3.7,2013 年版的 5.2.8);
——增加了使用液氮作为制冷源的非机械制冷冷藏车附加要求(见 5.3.8);
——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降温性能要求(见 5.5.1);
——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降温性能要求(见 5.5.3);
——增加了多温冷藏车降温性能要求(见 5.5.4);
——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性能要求(见 5.6);
——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见 5.7.1);
——修改了机械制冷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见 5.7.2);
——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见 5.7.3、5.7.4);
——增加了多温冷藏车保温性能要求(见 5.7.5);
——增加了液氮存储容器安装强度试验方法(见 6.4);
——增加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试验方法(见 6.9);
——增加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保温性能试验方法(见 6.10);
——增加了同一型式判定条件(见第 7 章);
——修改了冷藏车标志(见 8.1.1,2013 年版的 5.1.8)
——增加了多温冷藏车标志(见 8.1.2);
——增加了附录 A 冷藏车识别标志(见附录 A)。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9753-2013。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冷藏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已定型汽车整车或二类、三类底盘改装的道路运输易腐食品与生物制品的冷藏汽
车和冷藏半挂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 12673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GB/T 12674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 16774 自增压式液氮容器
GB 24159 焊接绝热气瓶
GB/T 25986-2010 汽车用液化天然气加注装置
ISO 6487:2000 道路车辆碰撞试验中的测量技术设备 ( Road vehicles-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impact test-Instrumentation)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易腐食品 perishable foodstuffs
在常温下保存或流通中易于腐败变质的食品的总称。

3.2

生物制品 biological product
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可用于疾病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3.3

冷藏车 refrigerated vehicle

装备有隔热结构的车厢及温度调节装置,用于冷藏运输的专用车辆。

3.4

非机械制冷冷藏车 none-mechanical refrigerated vehicle
具有隔热结构的车厢,装备使用液氮等介质作为制冷源的非机械制冷装置,用于冷藏运输的专用车辆。

3.5

机械制冷冷藏车 mechanically refrigerated vehicle
装备有隔热结构的车厢和机械制冷装置,用于冷藏运输的专用车辆。

3.6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 mechanically refrigerated and heated vehicle
具有隔热结构的车厢,装备机械式制冷装置、加热装置,或机械制冷和加热通用装置,用于冷藏运 输的专用车辆。
3.7

隔热厢体 insulated body
由硬质隔热的侧壁、门、地板、前板和顶板组成,可以将厢体内外之间的热传导限制在总传热系数 之内的厢体。
3.8

机械制冷装置 mechanical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一种机械式制冷系统,用以运输途中货物的温度维持,主要包括:压缩机、动力装置、冷凝器组件、 蒸发器组件、制冷管路及电气、控制系统等。
3.9
多温冷藏车 Multi-compartment refrigerated vehicle
装备多温制冷装置,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空间区域,并能分别维持不同内部温度的冷藏车。

3.10
冷藏单元 refrigerated unit Insulated compartment
多温冷藏车内能单独实现温度控制的独立空间区域。

3.11
行驶温度记录仪 travelling air temperature recorder
在车辆运营过程中,能够测量并自动记录冷藏车厢内温度并保存数据的装置。

3.12
漏气倍数 air leakage ratio
在一定压差下,单位时间漏气量与车厢容积的比值。

3.13

总传热系数 the overall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
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冷藏车车厢内外平均温差为1摄氏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 热量。
3.14

传热量 the heat loss through the walls
单位时间内,厢体外部环境通过厢体向厢内传入的热量。

3.15

厢体的传热面积 the mean surface area of the body
冷藏车厢体内部表面积和外部表面积的几何平均值。

3.16

车厢内外温差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inside temperature and the mean outside temperature of the body
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和车厢外部平均温度差值的绝对值。

3.17

车厢壁的平均温度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lls of the body
冷藏车车厢内部壁板表面平均温度和车厢外部壁板表面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4 分类

4.1 根据温度调节装置型式的不同,冷藏车分为非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冷藏车、机械制冷及加 热冷藏车三类。
4.2 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 当环境温度为30℃时,按冷藏车车厢内平均温度保持的温度范围,将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分为4类,
分类见表1。
4.3 机械制冷冷藏车分类

当环境温度为30℃时,按冷藏车车厢内平均温度保持的温度范围,将机械制冷冷藏车分为8类,详 见表2。只有G、H类机械制冷冷藏车可用于运输生物制品。
4.4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类

在一定环境温度下,按冷藏车车厢内平均温度保持范围,将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分为12类,详见 表3。
5 技术要求

5.1 整车

5.1.1 冷藏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应符合 GB 1589 的规定。

5.1.2 冷藏车的行驶安全要求应符合 GB 7258 的规定。

5.1.3 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在运输过程中应具有定位和运行轨迹、实时温度等远程监控系统,具备 第三方监管功能。
5.1.4 冷藏车应能自动调控、实时显示、自动记录车厢内温度;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当车厢内部 温度超出允许的波动范围时,应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同时采 用有效通讯(如短信)方式,向至少 3 名指定人员发出报警信息。
5.2 行驶温度记录仪

5.2.1 冷藏车应配备行驶温度记录仪,行驶温度记录仪应与车辆温度控制系统相互独立,并应固定牢 靠。
5.2.2 行驶温度记录仪应具备运行自检功能,并自动记录全部检测信息。

5.2.3 行驶温度记录仪应能真实反映运输过程中厢体内部温度,运输易腐食品的冷藏车测量精度应不 低于±1℃,运输生物制品的冷藏车测量精度应不低于±0.5℃。
5.2.4 行驶温度记录仪应能准确记录厢体内部温度及对应的时间等数据,温度记录时间间隔应≤5min, 温度记录数据应被可靠的保护,不得更改。温度记录数据应读取方便,并能保存至少两年。
5.2.5 行驶温度记录仪主电源应为车辆电源。在无法获得车辆电源时可由车载终端的备用电池组供电, 备用电池组可支持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 8h。断电期间,记录的数据不应丢失。
5.2.6 行驶温度记录仪应至少包含两个温度测量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不应布置在同一个位置。多温 冷藏车所配备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的每个冷藏单元内应至少具有两个温度传感器。车厢(多温冷藏车的单 个冷藏单元)容积超过 20 立方米的,每增加 20 立方米至少增加 1 个温度测量传感器,不足 20 立方米
的按 20 立方米计算。

5.3 车厢

5.3.1 车厢应选用吸水性低、透气性小、导热系数小、抗腐蚀性好的隔热材料。隔热材料采用泡沫塑 料时,应选用环保的泡沫塑料。
5.3.2 车厢内应设置保证气密性能的排水孔。

5.3.3 车厢外部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其操作按钮应设置在车厢内靠近门的侧壁上且标识明显。

5.3.4 车厢应具有良好的防雨密封性。在进行防雨密封性能试验时,车厢顶部、侧壁、门及制冷机与 车厢联接处不应有渗漏现象。
5.3.5 车厢气密性能

冷藏车的车厢漏气倍数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5.3.6 车厢隔热性能

冷藏车的车厢总传热系数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5.3.7 车厢机械性能

冷藏车车厢强度试验完成后,车厢各试验部件不允许有大于12 mm的残余变形,并且试验部件的变 形不影响其功能。多温冷藏车仅对最外侧厢体进行强度试验,N1类冷藏车和载货部位的结构为封闭厢体 且与驾驶室联成一体(客厢式)的冷藏车除外。
5.3.8 使用液氮作为制冷源的非机械制冷冷藏车附加要求

5.3.8.1 车厢内应配备氧气含量监测系统,该系统应至少包含两个测量点,当车门打开,且任意一点 氧气含量小于 19.5%时,应能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对操作人员进行提示。
5.3.8.2 车厢门的外部易见部位应喷涂或粘贴明显的警示标记(见图 1),标记为长方形,最小的尺 寸为 150mm(宽) ×250mm(高),“警告”二字应为红色或白色,高度最小为 25mm。

图1 警示标记

5.3.8.3 用于存储液氮的液氮存储容器应符合 GB/T 16774 或 GB 24159 的规定,且单个容器容积不应超 过 450L。
5.3.8.4 液氮制冷系统安装后应符合如下要求: a) 液氮存储容器应无变形、磨损;
b) 各专用部件应安装牢固,不应因振动、颠簸而出现松动、脱落等现象;
c) 系统在最高工作压力下进行密封性试验后应无泄漏;
d) 各专用部件不应设置在距离排气管或类似热源 100 mm 的范围内,除非该部件有足够的隔热防 护装置;
e) 系统中的压力表、气量显示仪应准确可靠,阀门、管路等便于维修。

5.3.8.5 液氮制冷系统应能从隔热厢体外部完成制冷源的添加,添加口应安装在有适当防护和易于操
作的位置。液氮制冷系统的加液口应符合 GB/T 25986-2010 第 4.1 条的要求。

5.3.8.6 车厢门、供液阀应设置联动装置,当车厢门打开时,应能自动关闭供液阀,并能通过一个明 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对操作人员进行提示。
5.3.8.7 液氮制冷系统应设置显示气压(量)装置。压力表应安装在易于观察、防震和避免损坏的位 置,确保安装牢固;压力表不应安装在驾驶室内;当安装在裸露位置时,应加装压力表防护罩。气量显 示器应安装在驾驶室内驾驶员易于观察的位置。
5.3.8.8 液氮制冷系统应设置安全阀,当液氮存储容器和管路中的压力超过系统最高工作压力时,能 自动泄压。
5.3.8.9 液氮制冷系统应设置手动截止阀,手动截止阀应安装在易于操作的位置,阀体不得直接安装在 驾驶室内。
5.3.8.10 低温管路外应设置防护装置,防止工作人员接触到管路冻伤。

5.3.8.11 液氮存储容器安装要求

5.3.8.11.1 液氮存储容器安装位置应远离热源,应与驾驶室或载人车厢有效分离,若安装在密闭空间 内,应设置防爆通气窗口,将可能泄漏的氮气排出车外。
5.3.8.11.2 液氮存储容器的阀和接头应有防止碰撞、倾覆等事故的保护装置;阀与汽车外轮廓边缘的 距离不应小于 2OO mm。液氮存储容器安装在汽车车架下时,液氮存储容器下方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且液 氮存储容器附件不允许布置在汽车前轴之前。当液氮存储容器安装在车辆的外露空间时,应采取有效的 防护措施。
5.3.8.11.3 液氮存储容器与固定座之间应装有非金属垫板,其紧固螺栓应有防松装置。

5.3.8.11.4 液氮存储容器安装紧固后,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按 6.4.1 规定方法进行试验后液氮存储容器应仍固定在汽车上,紧固部件不应出现断裂、脱落等现象;
——按 6.4.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后,液氮存储容器与其固定座的固定点相对位移不大于 13 mm。

5.4 机械制冷装置

5.4.1 制冷装置与车厢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影响车厢密封性能。
5.4.2 机械制冷装置在相应冷藏车类别温度下的总制冷量,应不小于 1.75 倍的传热量。对于机械制冷式的多温冷藏车,其多温度机械制冷装置的总制冷量应不小于其最外侧箱体传热量的 1.75 倍。

5.5 降温性能

5.5.1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非机械制冷冷藏车制冷装置开始工作后 4h 时间内,车厢 内部平均温度应达到表 1 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大值(A 类为 7℃,B 类为-10℃,C 类为-20℃,D 类为 0℃)。
5.5.2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机械制冷冷藏车制冷装置连续工作 4h 时间内, A、B、C、 G 类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应达到表 2 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小值(A 类为 0℃,B 类为-10℃,C 类为-20℃,G 类为 2℃),D、E、F、H 类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应达到表 2 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 的最大值(D 类为 0℃,E 类为-10℃,F 类为-20℃,H 类为-20℃)。
5.5.3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制冷系统开始工作后 4h 时间内, 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应达到表 3 规定的车厢内温控范围的最小值。
5.5.4 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降温性能应符合相应类别冷藏车的要求。

5.6 加热性能

5.6.1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尽可能低,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加热装置连续工作 4h 时间内,车 厢内部和外部的平均温差达到表 3 规定的最大值(A、E、I 类为 22℃,B、F、J 类为 32℃,C、G、K 类 为 42℃,D、H、L 类为 52℃)。
5.6.2 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加热性能应符合相应类别冷藏车的性能要求。

5.7 保温性能

5.7.1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非机械制冷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在达到 5.5.1 要求的 温度后,保持制冷系统连续工作 12h,车厢内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2℃。
5.7.2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机械制冷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在达到 5.5.2 条要求的 温度后,保持制冷装置连续工作 12h,车厢内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2℃。
5.7.3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为 30℃,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车厢内部平均温度在达到 5.5.3 条 要求的温度后,保持制冷装置连续工作 12h,车厢内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2℃。
5.7.4 车辆空载状态下,环境温度尽可能低, 机械制冷及加热冷藏车车厢内部和外部的平均温差达到
5.6.1 的要求后,保持加热装置连续工作 12h,车厢内部平均温度的变化值应≤2℃。
5.7.5 多温冷藏车各冷藏单元的保温性能应符合相应类别冷藏车的性能要求。

6 试验方法

6.1 冷藏车外廓尺寸的测量按 GB/T 12673 的规定进行;轴荷及质量按 GB/T 12674 的规定进行;行驶 安全相关试验按 GB 7258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6.2 目测冷藏车温度记录仪、监控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及冷藏车的外部标识。

6.3 防雨密封性能试验

6.3.1 试验条件

车厢门、制冷装置电气控制箱门正常关闭。降雨强度≥0.12mm/s,应用雨量计测定降雨量,防雨密 封试验台的人工降雨应能覆盖车厢及控制箱外部。
6.3.2 试验方法

冷藏车经15 min防雨密封性能试验后,擦干车厢及控制箱外部水分,打开门,检查各处,有无进水 和渗漏现象。
6.4 液氮存储容器安装强度试验

6.4.1 动态试验

6.4.1.1 根据安装了液氮存储容器的整个车身或部分车身的试件(以下简称被试件)尺寸结构及原车的 实际安装方式,按照试验要求,将被试件固定在试验台上,安装方法不应使液氮存储容器固定加强。
6.4.1.2 试验应按如下方法完成: 向液氮存储容器按正常使用要求充满氮气。试验车的减速度应按ISO 6487:2000中CFC 60频率等级
特性进行测量。减速度应按如下1)和2)的规定保持至少30 ms。
1)对于N1类汽车应承受:
——纵向向前20 g的加速度;
——纵向向后20 g的加速度;
——两个方向上8 g的侧向加速度。
2)对于N2和N3类汽车应承受:
——纵向向前10 g的加速度;
——纵向向后10 g的加速度;
——两个方向上 5g的侧向加速度。

其中加速度以g为单位(1 g=9.81 m/s2)
6.4.2 静态试验

6.4.2.1 对试验装置的要求

6.4.2.1.1 试验装置应具备有效控制施力的设施,同时水平施力机构在垂直方向的高度无级可调。
6.4.2.1.2 试验装置应适应不同车型及各种液氮存储容器的不同安装形式。
6.4.2.1.3 试验装置应能记录并自动显示力及位移数据,且能自动绘制“力-位移”的关系曲线。

6.4.2.2 试验方法

6.4.2.2.1 根据被试件尺寸结构及原车的实际安装方式,按照试验要求,将被试件固定在试验台上, 安装方法不应使液氮存储容器固定加强。
6.4.2.2.2 调整施力机构,使施力点通过液氮存储容器中心,加力方向分别为:汽车前进方向、垂直 向上方向、汽车左右任选一方向。
6.4.2.2.3 对被试件施加 8 倍于充满额定工作压力的储液氮存储容器重力的静力,当达到设定值时, 自动停止施力,并实时记录力和位移数据 ,绘制“力-位移”的关系曲线。
6.5 气密性能试验

气密性能试验在防雨密封性能试验完成后、隔热性能试验之前进行。

6.5.1 试验条件

6.5.1.1 车厢内、外部温度保持在 15℃~25℃之间。
6.5.1.2 流量计里的空气温度保持在 15℃~25℃之间。
6.5.1.3 车厢内、外温度差≤3℃。
6.5.1.4 冷藏车空载,地板排水孔、蒸发器排水孔预先堵塞,门和通风装置关闭,供气管安装处密封。
6.5.1.5 车厢内外试验压力差为 100Pa±5Pa。

6.5.2 试验方法

6.5.2.1 利用气源使用增压法对车厢内部加压。
6.5.2.2 用气密接头把带计量装置的气源供气管和压力计接到车厢上。
6.5.2.3 调节空气供给装置,使车厢内外压力差稳定,压力差稳定后保持≥3min,记录保持此压力差 的漏气量。


任取样页验证译文质量。
免费提供正规增值税发票。
请联系手机/微信: 133-0649-6964/Email: standardtrans@foxmail.com 购买完整译文。
专业源于专注|舍吾予言标准翻译/ChinaAutoRegs/始终专注于机动车标准翻译!迄今为止已翻译上千个国内外汽车法规标准!独家打造千万级汽车专业术语库和记忆库。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